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打造环境治理领域的国家级特色基地

2021年9月底,中央网信办秘书局、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、教育部办公厅等8个部门共同评选了一批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,四川省7个点位入选。其中,由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申报获评的环境治理特色基地,备受关注。

关注源于重要性。于四川而言,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、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早已被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位置。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,城市和工业发展进一步加快,环境保护形势更加严峻,“数字化”与“绿色化”的协同治理是必然趋势。

另一方面,在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的申报中,面向城乡特定领域的特色基地就涵盖了环境治理,相关领域的智能社会治理实验早已在全国多省落地。


(资料图)

若是将二者联系在一起,在“数字化”“绿色化”浪潮下,如何加快推动二者协同发展,打造出数字空间生态环境治理的四川方案,将成为四川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。

毫无疑问,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正在作出解答。

海量数据的智能化分析

实现污染源非现场执法监管

据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李涛介绍,全省从2022年就开始启动污染源非现场执法监管试点,目前已完成12个市(州)污染源非现场执法监管建设。

智慧执法监管与服务平台

具体而言,就是通过利用图像识别、大数据分析等现代化新兴技术手段,对污染源自动监控、视频监控、用电监控、噪声监控等业务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,精准发现环境问题线索,实现远程监管,提升污染源监管效能。

“大数据分析研判,可以提升问题发现及时性与准确率。”李涛表示,目前全省已建立以污染源自动监控为核心的预警机制,通过自动监控、视频监控、环保设施运行参数监控、能耗监控等数据相互印证,智能发现潜在问题。

利用大数据相关技术还能识别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、污染物超标排放、自动监控数据弄虚作假、未按规定停限产等环境违法行为。

此外,李涛表示,通过利用物联网设备以及图像智能识别等技术,有效提升监管精细化水平,“下一步,我们将细化监管过程,全面推行生态环境非现场监管执法。”

智慧执法监管与服务平台截图

针对全省1.74余万家排污许可发证企业

初步建立污染源自动监测监控体系

在人工智能环境风险预警处置上,从2020年3月起至今,四川已完成固定污染源自动监测监控体系建设一期试点,建立污染源用电量监测平台、固定污染源视频监控平台,完善了污染源监测监控平台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在污染源监测监控平台的建设过程中,四川构建起固定源监测数据标准以及数据治理流程,保障数据可用性,并搭建日常管控、运行评估、绩效考核等制度体系,保障监测监控工作长期、持续有效地开展。

据悉,当前1.74余万家排污许可发证企业,通过科学选取点位,将分配进行安装污染源视频监控或用电监控、在线监控,已初步建立污染源自动监测监控体系,并实现污染源非现场监管执法。

“运用图像识别、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,将监测结果与实际的业务流程进行结合,主动发现问题,提前预警,实现环境执法从‘撒网式执法’向‘精准执法’转变。”该李涛表示,这样的数据,不但提高重污染天气应急期间企业停产限产的管控能力,还为引导产业合理布局提供数据支撑,“形成污染源监管从发现问题、精准执法、污染治理到防范环境风险的闭环管理。”

四川省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值勤备勤中心人员开展线上巡查

8类审批事项审批场景

初步实现自动化审核以及半自动化审核

按相关法律法规,生态环境厅制定了严格的企业申报事项审批流程,每一类审批事项都存在多个审核节点,需要人工审阅大量的文档,并对文档中的关键信息、内容进行合规性检查与审核,存在大量重复性的工作,也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的浪费。

对此,人工智能自动审批成为基地建设的重点之一。

眼下,通过对场景的科学评估,引入相关的智能识别技术代替部分人工操作,已经实现降低人力成本,提升审批效率以及准确性。

“我们2022年启动该场景的建设,初步实现审批事项的自动化、智能化。”生态环境厅核设施与辐射源安全监管处杨科表示,通过构建文档、图片智能识别能力,将以前需要大量人工进行审阅、提取、判断的内容通过技术手段进行了替换,大幅提升审核效率。

更进一步,文档、图片提取结果与业务进行结合,也实现了该部分业务的智能化。

例如,将以前需要专家经验、人工判断的相关指标进行量化,通过机器自动判断,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主动发现和提醒。

据悉,目前已实现8类审批事项审批场景的自动化审核以及半自动化审核,大幅提升了审核的效率以及准确率,真正实现“秒批秒办”。

“下一步,我们将丰富智慧化场景,完善实验基地方案。”杨科透露,将对接重庆市生态环境局构建区域辐射安全智能监管能力,研讨移动放射源数据共享及跨界监管事宜,探索联动管理机制。

关键词: